佛典AI譯叢第十卷:古代漢語佛教典籍現代漢語暨英譯選 說明

佛典AI譯叢第十卷:古代漢語佛教典籍現代漢語暨英譯選1.0版 說明

這個第十卷基本上是譯叢2024-2025年翻譯規劃的結束卷,他開始於2025年春節前幾天,基 本和第六卷同步開始。使用的是第六卷之後所結餘的算力和時間,基本是g2.0f版的。本卷 的某位審讀師兄一直希望有這麼一卷,來嘗試解決和疏通古漢語語境所帶來的閱讀問題,提 供漢語環境下的讀者一些方便,也提供一個有規模的英語對照閱讀版本。2025年內暫時不出 新卷,熱忱希望有其他同人的AI譯本出現並開放讀者閱讀和使用。

回顧太虛大師近百年前在法京巴黎東方博物院的演講:「深觀佛學,則以調善情意為理智發達 之勝緣,尤以發達理智為情意調善之要因:相應互成,共臻究竟。複次、以超脫一切分別的 實智、經驗,到理論上絕對的遍常性,亦以巧符合各種事情的量智、理論,及經驗上相對的 確當性,完成了「經驗遍常化」與「理論確當化」,解決了終古不決的哲學上種種的問題。故唯 佛學足為陶鑄兩方文化與兩派哲學的洪爐。創造成今後世界全人類所需求的大同文化與哲學。 故我們赤裸裸解除了一切從人種、民族、方土、時代上所傳習下來的拘蔽,直示以世界的佛學。」

將古文批量轉換為現代文和英文,在文化傳承與普及方面具有深遠意義。現代文轉換能夠顯 著降低閱讀古文的門檻,使古代典籍、歷史文獻和文學作品不再侷限於少數專業人士,而是 能夠進入大眾視野,從而促進文化的普及。這種易讀性可以激發人們對古代文化的興趣,推 動對傳統文化的研究和創新。同時,英文翻譯可以將中國古代文化傳播到世界各地,促進跨 文化交流和理解。另外的考慮就是譯叢可以用於之後佛教網人自行開發AI時,作為預置數據 的一部分,所以在藏漢譯之外,補充一部分古漢語、現代文、英文材料,方便讀者使用。他 的另一個直接用途就是以適當的工具提出他的現代文或英文部分,轉化為多媒體材料。

現代文轉換可以作為輔助工具,幫助學者更快速地理解古文內容,提高研究效率,並輔助教 學,提高學生學習效果,激發學習興趣。轉換后的文字更易於進行文字分析,為學術研究提 供新的視角。英文翻譯則可以方便促進國際交流,為跨文化研究提供基礎,併爲國際學生提 供學習中國古代文化的資源,促進國際教育的發展,對於漢語讀者掌握英語,可能也有幫助 ,關鍵在於他有足夠的量。本卷所收的內容,大正藏收到事匯部為止,事匯之後的選了少量 部分,萬續藏只收了史傳部,史傳之前的也只收了少量,共2600個檔案左右,側重於宋之前 形成的古漢語經典,明清只收少量樣本和歷史傳記。他的真言部分沒有做前八卷這樣的特殊 要求和處理,所以請以原始版本為準,參考價值略低。在續藏選的最後史傳部分,大約是在 (x1571-1671),編者要求AI為年號紀念加上公元紀年,這個要求還可能導致一些別的括號 加註,有些注錯了,大部分是對的,但之前的史傳部分也不補了,有這個需求的讀者可以自 行設法再自動註釋。

本卷的文字來自中華佛典寶庫轉碼自中華電子佛典協會的大正藏電子版2016版,因編者的機 器上有的就是這一套。佛典AI譯叢第十卷阿含部和本緣部有一個非常大的問題,可能在其他 卷中也有,就是如果有重複行,譯叢在自動編輯中有一個自動去重複的機制,這個機制是有 可能刪除正文中重沓的頌文的,一旦刪除,翻譯本也可能刪除,所以遇到有問題的句子,請 覈對所附帶的原經,主要可能是阿含部的反映重複內容的頌文句子,也可能是前五卷中單獨 出現一行又重複出現的真言,因為當時使用的剩餘的算力有斷點,經常需要修補,使用的編 輯工具有可能就把這一部分和其他疊加一起自動刪除了,這個問題限於技術水平,產生之後 沒有能夠解決修復,連查詢都不可能,除非是以後有更強的裝置,另外也有些完全沒有翻譯 就滑過去的分篇。請諒解(也包括前幾卷譯叢都可能存在這樣的問題),從本緣部之後,使 用了更精密的程式,但是新的問題是整篇脫文沒有翻譯,因為我們使用的是前5卷所不使用 的算力和通道,程式是請claude3.5s改寫的,但使用這個程式來聯通g2.0f處理中文時會有 脫稿,但是穩定性好,所以已經算是盡力了。他的中譯的現代漢語翻譯,即使有歧義,應該 也問題不大,當然梵文轉寫部分是不太可靠的,但似乎人工智慧還是投入了合適的算力,不 算完全是拼音式解讀,但因為所依據的文字的【自動點斷】的關係,所以中英譯都會有一些 開始部分的歧義是系統性的問題,這些問題從第一六卷轉換g2.0f的程式起,一開始就發現 了,爲了穩定進行,沒有修改,因為校驗或者合適的點斷似乎就會不穩定,所以漏洞要靠讀 者自行補上。隨著技術的進展,相信網站配置高水平語言翻譯系統會成為方向,佛典AI譯叢 第十卷在技術上仍然還是半手工,半自動的小作坊水平,非常欣喜越來越多的出現速度和精 度驚人的AI產品,相信不久會有各種內容的資訊由同行陸續發佈。譯叢沒發現的問題還很多 ,但在大部分內容上,應該還有可讀的價值,即使對於習慣閱讀古文的人也多一個可稱有用 的解讀輔助,但如果用於學術用途,請一定覈對原文。同時,我們也提供最開始的去重的工 具在附錄里,後面的英語部分有很多重複的,可以嘗試在備份后使用,自第三部分起謹慎起 見沒有去重複行。按照現在的技術趨勢,未來讀者應該可以自行使用未來更普及的通用AGI 來給這些數據自行成批量的修訂和升級,所以區域性修訂請讀者自行解決,不必通知編者,譯 叢也不發佈修訂稿。

佛典AI譯叢就到此成一段落,預期不會有常設更新的永續機制,祝各位讀者在科技發展的前 景下,能夠自主開闢新的更為自由的閱讀環境,感謝各引用文獻的佛教網站的數據積累,這 是工作能夠展開的基礎。感謝北京居士一直以來的程式支援,感謝譯叢工作的AI整合平臺主 管慷慨的開放譯叢一年以來的高強度和高流量的工作,如果沒有這一點,譯叢的預期計劃不 可能完成。本譯叢概念式的籌備和嘗試開始於2017年底,在2023年底開始有突破式的進展, 自此時到2024年夏天,因為北京居士的努力經歷了自手工向自動的發展,自2024年10月開始 ,在效率開始全天候的提高,直到本卷的結束。中允的考慮,無論有無基本和AI同步發展的 本譯叢的出現,這一歷史時期都會出現類似的產物,無非出現的快慢,言辭的精粗虛實分別, 甚至主體內容都不會有什麼太大的結構性區別。所以這次佛教文獻史上繼各大藏經電子化后 體量最大的漢譯文叢和劃時代的進步,徹底改變佛教文獻的閱讀基線,是歷史的必然性的展 現。這批數據應視為歷史上所有佛教文獻工作者的辛勤努力和歷史以來點滴積累在這一科技 時代的總體呈現。譯叢作為人類歷史上第一個篇幅相當於四庫全書的古籍翻譯專案,篇目為 兩萬篇文獻,已經實現儲存于網路的各語種公開並具有代表性的佛教典籍相對完整的轉化為 漢語的目的,人們擁有了第一套在語言上統一三大語系文獻的佛教文獻庫,這些只是AI輔助 經典學習的開始,希望譯叢能對讀者未來更自由的運用文獻和更自由的發展有所幫助,但關 鍵還是人自身的努力。本譯叢可能也適合作為人工智慧訓練的數據使用,如果過幾年每個有 需求的人都能部署契合自己需要的定製AI,這可能是合適的佛教類基本數據型別。今天這一 文獻群所實現的規模,是曾親歷過中文佛教網際網路最初雛形並熱誠投入建設的本譯叢的編者 和讀者們當年所希望又不敢期望的,譯叢完整分批次發佈於心聞無遮論壇 xinwenwuzhe.com ,祝各位閱讀愉快。

                                                   部分由c3.5s撰寫 
                                                     2025年3月10日